清末一代宗师李书文的枪技
武术家李书文(1862~1934年),字同臣,河北沧州盐山县王南良村人。他幼时首拜八极五世传人张景星为师,习练八极拳三年。后拜在师伯黄士海门下习练大枪六载。黄士海(1829~1914年),是李大中、张克明亲传弟子,曾以卓越武功受六品顶戴。李书文在师门习武期间,由于天资聪敏,力大惊人,又肯勤学苦练,倍受李大中、张克明二位师祖厚爱。李大中、张克明、黄士海、张景星师徒四人都是以大枪驰名遐迩、名标方志的武林精英,而且都是同一村人。
李书文习武在名人辈出的“神枪窝”里,如鱼得水,习拳练枪到了痴狂的境界。李书文的家离师门相距约7.5公里,他每天晚上在师门练习一个时辰。每次往返的路上,他不像别人一样正常赶路,而是一步一拳,一步一掌,一步一肘练着走。练枪时,他一边走一边拧着大枪栏、拿、扎。
他以超常的毅力,获得了超常的劲力。几年后,他的功夫突飞猛进。在家附近捋桩靠桩,碗口粗的枣树、槐树多被他练拳脚震死,成为他的练功桩;练习打沙袋,从50公斤到300公斤的沙袋,他掌击、肘顶、肩撞、背靠,不知打烂了多少条;习练大枪,“抽撤”、“缠拿”之枪力把大门框划烂,将门前屋后的枣树全部划死。为练好“摧枪问准”,他对准粗树练,对准细树练,对准插好的高粱秆练。
昼扎铜钱眼,夜扎香火头。在他家附近枣树林中,他大枪扎枣,一枪一枣,百枪百枣。后对对着镜子练,达到触而不伤之境界。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经过十二年勤学若练,李书文集师祖李大中、张克明,师父黄士海、张景星四人拳技、枪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的技击风格。只要大枪一抖,枪头闪电般划出直径一米多的圆圈,其势恰似长江之水,磅礴千里;扎枪时,恰似流星赶月,鬼恐神惊。速度快,力道猛,且准度极高,达到出神入化、登峰造极之境界。
据民国时期《沧县志》记载:李书文长得“短小瘠瘦而精悍逼人”,在室内排掌击空,离窗五尺,穿纸震荡有声;用大枪刺壁之蝇,蝇落而壁地痕。铁锥入壁(土墙壁),力拔甚难,他以大枪搅之,锥即出。他的族人乡亲人,常传颂他帮助乡亲收粮时,背对装运粮的大马车,用脚勾起80斤重的粮袋,挑过头顶,甩到大车上。他帮助乡亲们盖房上大梁时,用大枪将一棵棵檩条挑到房山上。据跟随李书文学艺十几年的徒孙,清末宣统皇帝御前侍卫霍庆云回忆:神枪李师爷的功夫,咱们练不了。他用大枪挑起八十斤左右的大车轱辘摇风车似的呼呼转。他经常这么练,毫不费力。
1895年,袁世凯开始在天津南郊小站练兵。他利用各种手段和关系笼络武艺高强之士,并重金聘用日本空手道高手和德国军事教官来训练他的精锐部队。李书文的师傅黄士海收到袁世凯的聘书,因年事已高,特推荐弟子李书文去任教。李书文到兵营后,差人领他到演武大厅见袁世凯。袁世凯及众教官见他貌不惊人、瘦小枯干,扛着一杆大枪,误认为是大枪黄士海的仆人或家童。
当问明情况,知李书文是替师傅来任教官时,众人哈哈大笑。袁世凯的卫队武道教官伊藤太郎,蔑视地对李书文说:“大大的东亚病夫。”并用小手指向下连续指点。刹那间,李书文以闪电般的速度,施枪刺壁蝇之绝技惩罚了他。众人惊愕,伊藤大怒,挥起日本长刀以泰山压顶之势朝李书文头顶猛力劈下。李书文大枪一抖,将刀崩飞,再顺势一枪“泥鳅翻花”,刺穿伊藤的咽喉,又大枪一挑,将死尸甩出演武大厅外。
众人惊天动地呼。日本武道教官秋野、井上、野田见同伴被李书文刺死,齐挥刀恶狠狠地朝李书文扑来。只见李书文进出如闪电,退守知矢箭,大枪一抖如蛟龙出水,左刺右挑,顿时血肉横飞。顷刻间,三位日本武道高手的尸体都被甩出演武大厅之外。众人惊愕之时,李书文大枪一摆,刺向厅柱之蝇,蝇落而厅柱无痕。厅内立邓爆出雷鸣般的掌声。袁世凯连呼:“神枪!神枪!真乃神枪也!”从此,“神枪李书文”名冠天下。
清末宣统二年(1910年),俄国著名拳王马洛托夫来华,在京设擂台,贴海报,夸海口,侮我中华儿女,激起中华民众及有志之士的极大愤慨。京、津两地武术名手与其较技,均败。李书文的二师傅张景量时为天津“中华武术会”教习,捎信给李书文。当时李书文正在入里侍候卧病在术的大师傅黄士海(因黄士海无子,由李书文养老送终)。见信后,李书文奉师命立即到京赴擂。一切手续办妥后,李书文飞身来到擂台之上,见马洛托夫体壮如雄牛,好似他平时练功用的600斤沙袋。
而马洛托夫见李书文瘦小枯干,于是双手抱肩,对着李书文蔑视地吐了一口唾沫。李书文义愤满胸,怒发丹田,随手一记“霸王挥鞭”卧风掌,打得马洛托夫晕头转向,将其左腮部打掉鸡蛋大小的一块皮。未等马洛找夫反应过来,李书文奋起神威,顺势一招“六大开抱肘”,以闪电般的速度,运起千钧之力将马洛托夫肋骨打裂,击下擂台。众人观呼,延臣大喜,联奏,欲封李书文为五品顶戴、近侍卫队武术总教习。李书文因师傅黄士海需他尽孝道为由谢辞。宣统皇帝及众朝臣无奈,赐金佛座像一尊以示嘉奖(李书文回乡后将金佛像交与弟子霍殿阁,由于战乱动荡,金佛像现下落不明)。
1918年,李书文应奉系将领许兰州之邀请赴奉天作客(李书文与许兰州投缘,许兰州之子许家福是李书文弟子)。奉军大帅张作霖久闻“神枪李书文”大名,获知神枪李在许兰州部作客,亲自登门拜会,并敬聘为奉军三军武术总教师(三军为:卫队、骑兵部队、步兵军官训导营)。李书文碍着许兰州的面子,只好应允。
李书文第一天走马上任,在张作霖亲自陪同下来到卫队训练场。当时扶植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是日本,所以,在张作霖各部队中任武术教官的主要是日本人,其次才是中国人。当李书文与张作霖及众将官接身份会在观礼台上时,众人才看清张大帅给他们请来的赫赫有名的“神枪李”是一个精瘦枯干,身材矮小的小老头(时年56岁),众人多有其实难副之感。随着张作霖副官的口令,众位武术教官各显技能,场内掌声不断。
而李书文面部一丝表情都没有,更无鼓掌助兴之意,激怒了早欲与李书文较技的日本武术教官冈本、村野等。冈本向张作霖提出:要与李书文比武较技,条件是:如李书文赢了,由李书文在此任教官,他们日本人统统走;如李书文输了,必须马上走人。张作霖也想见识一下李书文的的功夫到底有多高,是不是像人们传说的那么邪乎,于是用眼神征求李书文的意见。
李书文看到张作霖之意,对日本人的挑战早已气不打一处来,于是说:“两人较技,非同儿戏,难免伤残。我是一个快入土的糟老头子,日本人伤了我无所谓;但如果我伤了日本人,日本当局怎能与你张大帅善罢干休。这样吧,让我们按规矩各立一张生死文书:无论哪一方伤残,都不要偿命,这样我才能与日本人交手。”张作霖见过冈本的功夫,暗想:李书文已50多岁,老不讲筋骨为能,怎么能伤害得了冈本;如冈本伤了李书文,大概也不会致命,我是大帅,对许兰州也有交待。
于是同意双方立下生死文书,李书文走下场与冈本对峙。立了生死文书的冈本更加狂傲,急不可待地挥动双掌,恶虎擒羊般朝李书文颈部击去。李书文迅速侧身躲过,顺势一掌,击中冈本肩头,冈本的肩胛骨立即粉碎。众日本武道教官不服气,还要与李书文较量,被张作霖制止。
李书文一生挟技游天下,较技近40年未逢敌手。他走南闯北,来去无踪,一生教了多少徒弟,谁也搞不清。李书文收徒传艺不论贫富贵贱、地位高低,而喜其德才。他不是白天打工、晚上设场,编套路拖延时间挣小钱之辈,也不是从村东到村西无敌,创编八十个套路炫耀的拳师,更不是挖空心思争夺正宗、掌门的“武术大师”,而是胸怀壮志,一生探求中华武术精技纯功的一代宗师。
他用生命去拼搏,在腥风血雨中体验所学之技,在千万次生死搏斗中提炼、充实、完善中华武术的精技纯功。他留给后人的不是漫山花草,而是登峰造极的中华武术精品。他用自己几十年的血汗熬制成蜡烛,照亮了门人弟子们努力进取的前程,扬我华夏威名。
“神枪李书文”早期弟子霍殿阁(1886~1942年,沧州南皮县小集村人)民国十六年(1927年)以精湛的武功击败日本武道高手,入选为清末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护卫队武术总教习,其侄霍庆云为御前侍卫。晚期弟子刘云樵(1909年~1992年,沧州南皮王寺镇集北头村人),七岁时拜李书文为师,数载纯功,精进勇猛,曾击败日本剑道高段名手太田德三郎。
1949年,刘支樵至台湾,曾任蒋介石及其子蒋经国侍卫队武术教官。他引退后创办台湾武坛训练中心,门生弟子三千,遍及亚美欧洲。晚期弟子李玉海和刘云樵是同村人,是当年“神枪李书文”客居刘云樵家时收的一位贫苦佃户的儿子,与刘云樵同时练武。李玉海武艺学成后参加革命,曾担任过中央领导警卫队武术教官。
李书文晚年时,其子李萼堂在湖南长沙创办国书馆,他不适应南方生活,居住在天津市南郊区北闸口堂孙李之芳处。1934年秋季的一天晚上,李书文坐在院中椅子上,边喝茶,边指导族孙们练武,突发暴病(脑溢血)去世,享年72岁。
“神枪李书文”一生为人光明磊落,疾恶如仇。他以登峰造极的精技纯功,镇邪恶,御外侮,以武扬威,誉满海内外。据不完全统计,“神枪李书文”弟子国内外现有万人之多。每年清明节前夕,常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崇拜者飞抵沧州,前往李书文的墓地拜祭。
李书文生前一瞥:
一、大枪绝技
1、耗大枪架
神枪李练大枪,燃香计时,练枪如痴,每天抖大杆子不懈,大杆子头吊砖头、土坯,后来挑关里家轧地的石礅子,功力奇大,“神枪”是以功夫为基础的。(霍庆云回忆)
2、 挑花辘辘车轱辘,重百余斤,每天将大枪插在车轴孔中,挑车轮拧枪圈,转如风车,气色如常。(刘云樵回忆)
3、神枪李到霍家教拳,赶上收玉米,一麻袋下来,霍庆云准备扛在肩上,神枪李拿大杆子一搅,把玉米袋子挑起来,放在霍庆云肩上,霍庆云惊得张大嘴巴,李说“傻小子,快干活去。” (霍庆云回忆)
4、神枪李练大杆子,燃香计时,同时敬神祈祷,大杆子抖起无数,练得一划大树,树皮被他划掉一块,与人较大杆子,一划对方倒地。
5、在沈阳许兰州司令公馆,李师爷教我划杆子,在身后把我手。他让魏师叔、董师叔他们递杆子扎我,李师爷把着我手一划,对面师叔就被划倒在地上,轮流上,轮流倒,后来李师爷用杆子往魏师叔后背上一柱,说:“小子使劲,爬起来。”,地上的魏师叔怎么也爬不起来。(霍庆云口述)
6、夏鹤一团长是郝鸣九的大徒弟,他驻守沧洲,团部放在一个大户人家。我是夏团长的勤务兵,侍候“神枪”李老师。李老师的功夫极深,教我们划杆子,夏团长、于副官、我三人轮流递杆子,李老师说声走,我们的杆子便被带脱手,如果不撒手死拽着,就会连人带杆一起倒地,百试百中,堪称一绝。(徐雨辰口述)
7、大杆子拔木橛子
为了试验神枪李的大枪功夫真实性,李景林将军命人把一米长木橛子,钉入墙中,外露2尺,谁都拔不动。李景林将军请神枪李拔出,李拿杆子一划,木橛子嘭一声被拔出,李将军说“李老师的大枪的确神了。”(张骧武)(霍庆云)
8、在许公馆,为实验李师的大枪功夫,许兰州命人抬了一麻袋绿豆,李将大枪一擎,插入麻袋,挑起拧了三个枪圈,放在地上,众人惊骇不已。(许家福,鲍有声)
9、扎香头,扎镜子,扎苍蝇
神枪李的大枪,不仅功夫大,尤其是技艺精,稳准狠,晚上练枪,燃香练习,用大枪扎香头火,最后练得香火头灭而香不折;白天扎大镜子,达到触而不伤的境界;点人的眼皮鼻尖,随心所欲;练习扎动的靶子,他就以苍蝇为目标,最后达到扎到苍蝇而窗纸不破,墙壁不留痕迹,大枪的火候到相当高的境界。(霍庆云、魏鸿恩、韩洁泉、魏鸿滨、边廷杰回忆)
10、单手托枪无人能敌
神枪李右手高举,枪杆插于腰间带子中,左手持枪,与人比试,里外缠拿步入滑冰,一搭杆,杆就扎在人的胸前或鼻子尖上,百试百中。(霍庆云、魏鸿恩、韩洁泉、魏鸿滨、边廷杰回忆)
二、下盘功夫
1、千斤坠压趴烈马
“神枪”李应吴会清之请,到孟村吴家做客,吴家有一烈马,不听使唤,并且烈性,还咬人。“神枪”李说:“他咬我吗?”,吴说:“可能不咬生人。”李到马前,马伸头来咬,李一提膝,顶撞马下巴,马痛一抬头,李乘势抓马鬃,飞身骑在马背上。一煞劲马劈趴于地,李一缓劲,马又站起来,李又一煞劲,马又趴于地上,连续三次,吴心疼,说:“你快下来吧,再来两下,我的马死在你手了。”可见李的千斤坠功夫之深。(孟村的老年人回忆)
2、坐散兰洲许家的太师椅
许兰洲、任国栋、陈福贵是金兰交,都是黑龙江陆军中的将校,都功夫精深,尤其陈宝贵力大无穷,江湖号称“武状元”、“千斤无敌大力士”,铁砂掌功深,力能拍裂磨盘。但与“神枪”李比试,屡战屡败,陈不服还要比,许兰洲将军对陈说“老弟啊,别不知趣,李老师已经给咱们面子了,不然你早没命了”,陈遵许命,给“神枪”李行礼称老师,“神枪”李坐在堂中太师椅上哈哈大笑,同时身体晃动,竟把太师椅坐散架子了,陈更加服气。(刘琪瑞、霍庆云、边廷杰回忆)
3、拦住老牛车
在家乡,一车把式赶老牛车走,突然老牛不走了,车把式用鞭子赶牛,牛怎么使劲车子也不动,车把式以为车陷着了,回头查看,见李扎马步双手搬车尾部,车把式舌头伸出多长,半天才缓过神来,说:“‘把势大爷’,你是人还是神。”(霍庆云、边廷杰回忆)
4、刘“状元府”、“将军府”的少爷刘云樵习武,刘家以极高的礼数,请“神枪李”为其西席,刘家父子同练,刘家为给神枪李做面子,到年节,用大车拉牛羊肉给神枪李的邻居亲戚送礼,刘家请客,李坐首席上座,客人们闻李大闻名,都想开眼界,李下地随便打几拳,脚踩过的地方的御赐青砖应声破碎,顺手一掌将木饭桌拍烂。(刘云樵回忆)
5、民国25年李景林将军任直隶督办,聘“神枪李”为军中总教官,李也亲自随李学习聘李为其“西席”。李书文教李将军及将校,在校军场上李示范八极拳,把校军场跺得坑坑相连,李将军等将官看得惊呆了,只顾鼓掌称好,都忘了练武了。(霍庆云、魏鸿恩)
6、戳脚翻子泰斗郝呜九先生的大弟子夏鹤一,是东北军上校团长,郝与“神枪”李金兰交,特让其弟子夏鹤一、于仲伦和李学大枪。夏团长的团部设在沧州城一民营资本家的大院子,徐雨辰每天侍候李师和夏团长。李书文师吃饭时坐椅子上,端着饭碗双脚一碾震,铺地的青方砖应声破碎。他教拳时尤重基本功,示范时稍一用力就把地砖碾碎,一脚一块,无一例外。(徐雨辰口述)
7、千斤坠压坐陈福贵
陈福贵,千斤大力士,许兰洲总说:“我一生爱武,所见名家无数,最服三位,王中泉的功夫,李书文的艺,陈福贵的力气,但最高的还李老师的艺,高高高,巧巧巧,妙妙妙!”。陈福贵体槐悟多力,李书文体矮功深劲巧。陈也总是自称‘一力降十会’,李书文说‘力不打功,劲与力有本质不同’。李书文脾气大,对二茬徒弟非打服不可,不然军队教官也不好当。一天陈称力大自诩时,李书文说:“陈福贵,都说你的力气大,我的胳膊你扛不动。”陈骑马式一蹲,李书文把胳膊往陈的肩膀上搭,千斤坠一煞,陈往起一站,李一撼劲,陈连拱三次没有站起,李看其锐气全无,胳膊一撼挫,陈劈坐于地上,陈体壮,裤裆都撕了。许兰洲以为挫死了,汗都下来了,李书文说:“兰洲啊,放心吧,他是你的义弟,我是有分寸的。” (刘琪瑞、霍庆云、边廷杰回忆)
三、混元劲
1、“进了把式房,不是打桩就是靠墙。”李书文师爷的排靠功夫极深,打拳时把练功房的土震得直落,靠山背,把墙靠得晃晃欲倒,李练功如魔走到哪练到哪,有“李疯子”的绰号,遇到场院黄土墙,贴靠练功,土墙应声倒下一段,老牛吃草,他也去练一练,把老牛一靠一个滚,可见其下盘,排靠功夫极深。(霍庆云、边廷杰回忆)
2、踢靠震死大槐树
民国二十年师兄张骧伍将军担任山东第五路军总指挥,吾侄刘序东则是副总指挥,对先师来说,正是一个荣返山东的好机会,而吾十年苦练正好可以出去磨练一下。于是随先师再闯山东,沿途各县长、仕绅、武术家争相迎送,各地报纸更是早就开始报导先师的行止,一路上极尽风光。先师住在黄县时,每天到民众教育馆教拳,民众教育馆门前有两颗百年巨树,先师每日进出就拳打脚踢这两颗树,用以舒畅内气,不到一、两月,这两棵树就被打死了!由此种种可以看出前人的武功高到什么程度!(刘云樵回忆)
四、神行功
1、光绪中期,李书文游北京城,先在镖局任镖师,后来在小站当教习,接着在皇宫担任光绪皇帝侍卫,李每天早晨练功夫,必先练行步功,在北京城城上练行步40里地,成为必修一课,时间充裕时,速度极快。(霍庆云)
2、许兰州将军骑马追不上(霍)
李书文住在黑省许兰州的司令部,许兰州执礼尤恭,一天吃饭,新来的厨师做鸡时,把鸡头弄没了,李书文的脾气怪异,吃鸡不吐骨头,吃鸡不带头,备感不恭敬,回房间后收拾东西从楼上跳下来。许兰州将军闻听报告后骑马追赶,任凭许如何催马,李书文在前面神行,距离总是那么远,就是追不上,跑到江边,许将军大笑,“老师看你还能走吗?”李书文一头扎进江里,过了一会从江那沿浮出水面,许才知道李的内功修练到胎息境界。许将军后来又赔礼,请李回来,更奉为上宾。(刘琪瑞、霍庆云、边廷杰回忆)
3、跑开洼地
“神枪”李在霍家教霍殿阁时非常严酷,每天晚上到半夜时把徒子徒孙喊起来练夜行,天天几十里地,大家在一起跑,“神枪”李跑着跑着就跑到前面不见了,大家说“用不用等师爷”,霍殿阁说“不用等,你师爷又找地方练功去了,一会他就追上了。”大伙接着往前跑行步,过一会“神枪”李又噌噌追上来,一会又跑到前面了,李不让大伙睡觉,把高香亭、刘子鸣都练睡着了,人在跑,没什么知觉,困得不行了。(霍庆云、边廷杰回忆)
五、内功
1、推易筋经时能发光
“神枪”李习练达摩祖师洗髓易筋经,常年练练不辍,尤其他练八趟动式易筋经,在他的练功房中练习易筋经,顶门弟子霍殿阁伴待左右,二人推易筋经时,都能发光,李的手指光线长如火炬,霍的光线如烛光一样,屋内不用掌灯,可见内功修入道矣。(霍庆云、边廷杰回忆)
2、昼夜不息
神枪李练功昼夜不息,徒子徒孙谁也侍候不上他,老前辈规矩大,后辈必须早起打洗脸水,晚上打洗脚水,平时茶饭,侍侯到位,“神枪”李的徒弟徒孙们,早上总是侍候不上,三个人轮流起大早,醒来时,李已经在屋内练功夫了,精力旺盛至极。霍庆云、刘琪瑞一起谈此事,总说“李师爷真是奇人”。“神枪”李睡觉时候很少,这功夫谁也没得到,估计告诉一般人也练不了,神满不思睡,李每时每刻都在练功,他常说“活到老,学到老。” (刘琪瑞、霍庆云、边廷杰回忆)
3、骨节响成一片
“神枪”李在他的练功房中练习易筋经,以气贯骨,骨节嘎吱嘎吱的响,故练出“神力”,是内功修炼的结果。(霍庆云、边廷杰、鲍有声等回忆)
4 、铁齿钢牙
“神枪”李功深不可测,练至骨髓,牙齿坚硬,铁齿钢牙,吃鸡不吐骨头,总是肉骨头一起吃。(霍庆云)
六、轻功、软功
1 、夹许四少爷跳出飞驰的列车
在黑龙江带许四少爷回天津,路途火车出事失火,“神枪”李夹许四少,从车窗中跳出飞驰的列车,骑马式一站稳稳的,孩子也无恙,刘琪瑞看师爷跳下去,他从车门跳出去的,摔了一个滚。车窗那么小,两个人怎么出去的,李师爷的功夫,不可思议啊!(刘琪瑞回忆)
2、“神枪”李回乡,徒弟、徒孙们都是一程一程的送,用轿车送,即带蓬马车。这边送,那边接。一次霍庆云负责接,霍说“李师爷下车无形,一动蹭就下来了,下来然后上我们的轿车,老人家一蹦就到轿子里,一下子坐到位,不用调整身体。我坐在前面,上车坐好后得扭几下,调身位,李师爷的动作敏捷如猿猴一般”。(霍庆云回忆)
3、迈步从头越
1930年,夏团长、于副官、我随“神枪”李学八极拳和大枪,我们三人蹲架子,李老师缓步走到我们跟前,突然一跃,就从我头顶跳跃过去了,当时我们三个都大吃一惊,李年已70岁,尚有如此骄健的身手!(徐雨辰回忆)
七、掌功
1、拍烂桌子
刘家请客,客人来时,总是让李演示功夫,李顺后一掌,就把吃饭的桌拍烂,众客人连呼开眼界。(刘云樵回忆)
2、捏破核桃
李老师与夏团长、于副官和我吃核桃,我们三人把三个核桃攥在手里一攥,把核桃挤破一个,李老师见状,把筐里核桃用大拇指和食指往出拣,拣一个,捏破一个,看不出丝毫费力,我们几个更服气李老师的神功。(徐雨辰回忆)
3、掌推空气
“神枪”李练穿掌或探马掌在室内练习,距窗户2米远,掌出如疾风,气流将窗纸推得呼呼鼓荡,震动有声,可见其掌功精深。(霍庆云、边廷杰回忆)
4、吾幼年随先师练武,常见先师打劈挂掌,掌心向下一拍,距地三尺,尘土飞扬,地面上有如被皮鞭抽打,而发出清脆的响声。这种功夫现在来看,几乎是不可思议!(刘云樵)
八、千斤神力
1、扔石滚子
“神枪”李练功夫,扔石磙子,石磙子是农村打场用的,李抱起扔到土台上,再上去扔下来,再扔上去,练绝对力量。(家乡老年人们回忆“把势大爷”)
2、拉架分死的二壮汉
在天津许公馆居住时,李到外面散步,在街上见一群人围观,二个壮汉在打架,支着黄瓜架子,谁也不服输。神枪李上前劝架,二壮汉看其身量小不理睬李,不让李多管闲事,李上前拉架,双手伸到二壮汉中间一个横推八马,将二壮汉分开,二壮汉全都后仰倒地,吐血而死,许兰州出来摆平,赔大洋无数。(霍庆云、边廷杰回忆)
3、拔高梁茬(家乡老人们回忆“把势大爷”)
秋收季节,神枪李返乡,邻人见神枪李回来,非常尊重他,有的说:“‘八式大爷’,你老练练让我们开开眼吧!”李说“别练了,我给你们来个新鲜的。”说一猫腰,顺着垄沟拔高粱茬,一手一条垄,如拔草。众人说:“‘八式大爷’,你老可真是神力啊!” (家乡老人见过李的)
九、武德骨气
1、尊师重道,礼法严
神枪李为人,人格高品质好,待黄四海、张景星如父,在黄家、张家学艺一辈子没坐下过,一直站侍二师左右,李在外面所挣大洋,必寄到二位师父家,后面弟子辈辈如此,形成门风,黄公去世后,李守墓三年。
“神枪”李后来教徒弟也是礼法甚严,必须坐在徒弟家炕头上,才能给艺,许兰州、张骧武、霍殿阁以及后来刘云樵,恭敬如上宾。
李一生教军阀无数,但不管你官多大,从不巴结,李必须以教师爷身份居之,跟他练,必须象徒弟一样,教手接拳,手下也不留情,有许多军阀面子过不去。大军阀们得恭敬他,不然转身就走,师道尊严到极点。“神枪”李的傲骨,源于他技艺精绝。
2、钱财观
李重礼教,强调忠仁义勇,对钱财、富贵有独到见解,李说:“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房子多,穷人买不起,富人不愿买。钱是白的,眼睛是黑的,咱爷们有艺。”
3、泽被乡里
家乡遇旱灾,收成不好,李回乡时,施舍邻里,把大洋分给乡亲,有时从外面带粮食回来救济。李回乡时,总把大洋拿出一部分换成铜板,进入离家十里八村,当地孩子一看马拉蓬轿车,知道是“把势爷爷”回来了,跟在车后面跑,李让徒弟扬钱于路,有时他下车在孩子们中间练习鹞子穿林。
4、心境如水
平静异常,对酒色财气四大皆空,全部精力投入到拳术的研究之中,一生不留像、不留钱、不留后人,练武如痴如魔,有“疯子”、“魔症”、“枪痴”之号,故“神枪”李之功夫极纯真,常人难以达到他的境界。
5、重武德
“神枪”李一辈子比武无数,名重北五省,名扬中国武林,一生比武无败绩,出手狠辣,号称“李狠子”,但李遵守武林规矩不偷袭、不暗算、不失诺,有武士的品德。比武伤人,是哪个时代的特点,当场不让步,举手不留情,李的功夫太大,出手得势,敌必死伤。
6、广交天下武友
旧武林讲交情,凭本身的本事吃饭,结交天下朋友,四海之处到处有宾朋,互相抬爱,动手比武,一般是迫不得已。
“神枪”李与“大刀”王五爷、李瑞东、尹福、陈玉山、郝鸣九、胡奉三、程东阁、李雨三、米连科、程有功、傅振嵩等等,有非常深的交情。
十、盖世神功
1、1886年5月,李书文去燕京故宫访友,行至天桥,见到有一位人称“沙回子”的人设场献艺,该人面对众多围观者,出口不逊,大话连篇,狂妄以极。李书文当时年轻气盛,便想教训此人,于是越过人群,来到场地中间,双手抱拳问武。二人比试枪法,只见李书文上去用枪一搅再往上一挑,就把“沙回子”挑出几丈以外。刹时间,掌声雷动,众人齐声叫好,“沙回子”因手重伤而被抬走。这就是在武术界广泛流传的“神枪李”枪挑“沙回子”一事的由来。
2、李景林在天津任督办时,曾邀李书文来津教授将弁。在此期间北京武术界因久闻其大名,心中不服,选武艺最精者二人,赴津与其较艺,李书文逊谢,并由李景林设酒款待之。酒间,来者终请一试,李不得已撤席,双手抱拳,曰:“请!”乃进步一掌击其前立者,并往下微按,对方头顶受掌,“头入于项内,而睛出眶尺许”。后者复欲较,李抱拳曰:“请!”仍以掌扑其头,那人头微偏,掌落其肩,肩骨折节脱。
3、1923年的一天,李书文从河北老家沧县前去许兰洲公馆(天津市河北区瑞安街六号),由霍庆云先生随同前往。馆内有位从山东枣强县请来的拳师李文波,绰号“神掌李”。二人见面,畅谈中国武术。李文波话中口气太大,看不起短小瘠瘦的李书文,便提出较艺。李书文婉言辞之,李文波疑其徒有虚名,便使出神掌之功,直指李书文的胸部而来,李书文刹时缩身,只用八极拳中的一个翻背掌的着数猛击而出,正击中李文波的腹部,李文波被击悬空飞出三丈多远,撞在客厅的墙上,落地吐血,后服七副汤药不治而死。因为李文波是李景林的父亲请来的,李景林为处置后事,用去现大洋三千多元。
4、北京武师刘得宽,因武艺高深,曾在燕京名噪一时,获有燕京“赛九城大枪刘”之称。他闻之李书文的大名,便专程到天津拜访。二人谈毕,便又试艺。当时刘得宽年龄大,看李书文太年轻,有不服老的劲头。刘得宽拿起大枪就往李书文面前扎去,李书文来得更快,一招“劈袖”,就把刘大枪的前把批掉,随之轻轻一拨,刘即腾空转了圈,李书文向其背后连刺三枪,刘得宽无法招架,立即抱拳认输。
5、1930年底,有人到李书文面前挑拨离间说黄之洞在背后骂李书文,煽得李书文火冒三丈,怒气顿生,立即找到黄之洞,既未问话,更未论理,对着黄当胸就是一个“乘锤”冲拳,同时口中报名“黑虎偷心”,黄之洞则本能地一闪躲过,但来不及躲过,李书文接着报名“泰山压顶”,对着头顶百会穴的一个“探马掌”,黄立即口鼻出血倒地,仅几分钟,黄即气绝身亡。 观心
清凉月
一 观心与观心的重要性
观心是客观地观察思维活动,而不是主动从事某种思维活动。要观察思维在干什么活动。平常人的思维往往都是主动从事某种思维活动,心住于某种对象、内容,而不是观察思维在活动。
有的人生活比较烦乱,希望从烦乱的生活中摆脱出来,于是他们要么希望心能清静下来,要么就是排斥心理活动,希望斩断思维。前者属于静,是思维住于静这种境界;后者是心住于一种希望,希望斩断思维、排除烦乱的愿望;这两种情况其实仍然是心住于某种对象、内容,都是心在活动,而不是观察心的活动。
怎样才是真正的观心呢?真正的观心就是住于思维本体,不加人任何愿望,不参与任何思维活动。
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非常难的,我们只有极少数人、极少数情况下偶尔能够住于这种状态。
由于思维本体是由思维根本状态的思维加上“我执”构成,因此当合适的外因打破这种状态的时候就能破除“我执”,回归思维根本状态。我们的任务是回归思维根本状态,因此只要能够稳定的安住于思维本体,安住于观心状态,就能够回归思维根本状态。
正是因为观心能够安住于思维本体,为回归思维根本状态提供前提条件,因此观心这种方法在思维本体学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起着关键作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般人无法安住于思维本体,这就必须学习思维本体学基本知识,并进行严格的实证,然后才能安住于思维本体,安住于观心的状态。
观心,一般分为静态实证中观心和动态实证中观心;静态实证指的是身体处于静态中,但不要误认为此时心处于静中,恰恰相反,此时心仍然处于非常活泼的清明状态;动态实证中的观心指的是身体处于运动中,同时思维安住于观心状态,这种情况下的观心必须首先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状态,然后从高级状态退下来处于一般运动状态,这时候才能在运动中处于观心状态。
二 观心的前提:只有在身体的觉受全部消失后才能真正观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意识是主动对身体感觉器官搜集来的信号进行推理等加工,因此只要我们还在使用身体搜集信号,只要还在推理,我们就无法让潜意识发挥作用,就无法在本能的主导下进行实证;
从思维本体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的身体和思维的事相续状态也就是“意”是一体的,是一一对应的;只要我们还有一丝一毫身体的觉受,那么我们就一定还处在思维的事相续状态,也就是“意”的相续性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从高级思维状态退下来的人虽然也处在运动中,但因为保持着高级思维状态的思维习惯,并不会像一般人那样被动地使用身体,被动地接受身体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信号,恰恰相反,身体对他们来说,基本不起什么作用,他们可以使用另外一套系统感知外界情况,他们完全能够掌控自己的思维,让思维住于观心状态。
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要想安住于思维本体,要想真正观心,就必须首先使身体不发生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只要身体不发生作用,潜意识就能发挥主导作用,本能就能发挥主导作用。这恰恰是思维本体学实证的前提。因此只有在身体的觉受完全消失后才能真正观心。
怎样才能让身体的觉受完全消失呢?
身体是物质的一种形态,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物质和思维是一体的,心物是一体的,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改变身体的物质状态,也可以通过改变思维状态达到间接改变身体物质状态的目的。
直接改变身体的物质状态,可以通过观手或观呼吸实现,一般情况下是两种方法交叉使用。
通过改变思维状态间接改变身体的物质状态,这种方法需要首先安住于警觉心,警惕思维的活动,密切观察思维的活动,并随时斩断思维活动、放下思维活动,然后进入第二阶段,念头不再出,进入没有念头的状态。由于前一阶段住于警觉心,这样就会形成习惯。潜意识是习惯发生作用,这时候因为习惯的作用,你会像猫一样警觉地等待念头的出现,但越等越没有念头,因为这种等待本身包含着不让念头出的观念,念头自然不会出了。
这时候你会看到习惯的力量多么强大,在习惯地支配下你甚至开始寻找念头。这种等待、寻找的思维状态一旦出现,很快你就会发现原来等待、寻找也是念头,原来警觉心也是念头,这时候你就会主动放下这些念头,破除警觉心。
警觉心破除后,你就安住于思维本体,这时候念头重新活泼起来,只不过这时候的念头再也不是相续性念头,而呈现前一个念头和后一个念头毫无关系的状态。这些念头自生自灭,不需要你加入任何观念,你需要做的就是坐看云起时,静待好时节。这就是真正的观心。这时候你就安住于思维本体,只要合适的恰到好处的外因突然到来,就会破除“我执”,回归思维根本状态。
三 选择性专注与观心:
选择性专注是我们这种低级思维状态特有的专注,是建立在主观意愿的基础上,根据实证的需求可以分为主观选择性专注和强迫选择性专注两大类;
选择性专注具有选择的唯一性,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同时对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观察对象形成高度专注,我们只能选择对一个观察对象形成专注而忽略其他观察对象;距离来说:我们常见的织毛衣现象,有的人一边织毛衣一边聊天。这时候他要么专注于织毛衣,要么专注于聊天,她的专注是在织毛衣和聊天之间不停变换的。这种变换是按照难度决定的,哪种观察对象操作难度大,她就专注于哪种观察对象。操作难度是决定选择性专注的其中一个因素。
有时候表面看来我们能够同时对好几个观察对象形成专注,而事实上我们只能对其中一个观察对象形成专注,这个观察对象属于显性专注对象,其他观察对象则属于隐性观察对象。同样就织毛衣而言,我们如果专注于织毛衣,那么聊天就变成隐性观察对象;但如果我们专注于聊天,那么织毛衣就变成隐性观察对象。
选择性专注选择的选择唯一性决定了思维的相续性,也就是说思维的相续性是建立在选择性专注的选择唯一性基础上。高级思维状态只有普遍性专注,没有选择性专注,因此是无法形成相续性思维的。只有当我们唯一选择了某个观察对象的时候,我们才能对这个观察对象展开思维的相续性,这个观察对象就处于显性专注对象的位置,其他观察对象就处于隐性观察对象的位置。只有显性专注对象才能形成思维的相续性。
就观心这种实证方法而言,思维本体自身含有“我”这个念头,当我们在观察其他观察对象的时候,其他观察对象属于显性专注对象,因此我们能够对其他观察对象形成专注,展开思维的相续性;这时“我”这个念头就处于隐性观察对象的位置,无法展开相续性;但如果我们这时候专门住于“我”这个念头,不参与任何其他观察对象的活动,不参与任何其他念头的演变,这时候“我”这个念头就处于相续性状态,其他念头就无法展开相续性。
只不过“我”这个念头的相续性表现为同一念头、同一内容的相续性。这种观心实证的方法在生活中需要随时提醒自己住于“我”,比如:我看见汽车,我听见鸟叫,我闻到香味……,只要随时住于“我”这个念头,那么其他念头就无法展开相续性,就无法走神。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必须随时警惕自己在干什么,警惕思维的活动。
只要我们是在警惕思维的活动,只要能够看到念头,那么就是不参与念头的活动,就是住于“我”这个念头,因此当观心熟练后就不需要故意提醒自己住于“我”,只要能随时警惕到自己的思维活动,就是住于“我”;只要是住于“我”这个念头,那么根据选择性专注的唯一选择性,思维就无法跟着其他念头展开相续性,就无法走神。因此根据选择性专注的唯一选择性,能否及时发现思维活动的具体内容,是观心实证能否成功的关键,不需要刻意制止其他思维活动,因为“制止”本身也是念头。
四念头分类:
观心是观察思维的活动,思维的一切活动都是念头,都要观察得到。我们长期生活在思维活动中,对很多思维活动熟视无睹,无法及时发现,因此在进行观心实证的时候,首先要了解思维有哪些活动?在观心中,所谓的思维活动指的是心(思维)的一切内容和觉知,我们往往容易把念头局限为当下的思维活动,其实我们对外界以及身体的一切感知全部都是念头,都是思维活动的内容,比如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身体上任何疼痒不适等,这些都是思维活动的具体情况,都是念头,对这些念头要及时觉知。
为了能够更加及时的发现这些念头,我们需要对各种念头进行分类:
A 外部境界类念头:凡身体所能感知到的任何外界信号,都是念头,如看到的、听到的等等;
B 身体觉受类念头:身体上任何痛痒麻胀热等感觉皆是念头;
C 思考问题时的逻辑类念头:这类念头中的绝大多数我们比较容易发现,但希望类意愿性念头往往不容易被发现。
从整体来看,观心就是住于警觉心,然后破除警觉心的过程。在观心中,我们为什么能看到念头?我们看到念头的结果是什么?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念头,那是因为思维本体通过警觉心发生作用,然后才能看到念头。而思维本体本身包含有“我”这个念头,再加上警觉心这样一个念头,这样我们在观心实证中其实是住于“我”和“警觉心”这两个念头,用这两个念头去发现其他念头的。
思维衍生状态的所有念头都是建立在执着心的基础上,“我”这个念头和执着心构成“我执”,我们观察任何问题,做任何事情,都是以“我执”作为基础,作为出发点进行的。观心的目的是为了住于“思维本体”,住于我执,而不是住于我所执,不是跟着念头跑。
念头为什么能展开相续性?那是因为我们跟着念头跑,我们参与到念头的活动中。如果我们能及时发现这些念头,不参与这些念头,不跟着这些念头跑,那么思维将无法展开相续性,我们将住于思维本体。
五、操作(观心详释图附后):
观心实证在操作中分为动态观心和静态观心,动态观心是静态观心的基础,静态观心是动态观心的升华和突破。
动态观心:动态观心是在运动中、生活中观心;这种方法刚开始操作的时候需要我们在生活中随时提起“我”的观念,也就是住于“我执”,比如看到汽车的时候要知道“我看见汽车了”;听到手机响的时候要知道“我听到手机响了”;即使是走神,也要及时觉知“我走神了”,让“我”紧紧跟着走神,一定要及时准确地觉知走神的任何一个微小变化,只要能做到这样,那么你是无法真正走神的……;
在生活中只要坚持这样做,到了一定时候不需要刻意加入“我”这个观念就能自然而然安住于“我执”,而不再住于“我所执”,即使偶尔走神,也能及时觉知。能够在生活中及时发现思维活动,及时发现走神,这是警觉心已经形成的标志,也是动态观心基本成功的标志,也是静态观心基础已经完成的标志。
静态观心:静态观心是在静中观心,首先要保证身体处于静止状态,一动不动,也就是说不使用身体、不体验身体,因为身体和思维的相续性是一致的,只要还在体验身体,就是在展开思维的相续性,就是在培养走神;
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阶段:入静阶段 (如图中A—C所示)
高级思维状态的专注是一种普遍性专注,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没有这种专注,为了证入更为高级的思维状态,我们必须首先处于静中,以静为基础,培养专注力。为什么不处于动中呢?这是因为在我们现在这种思维状态,动中的专注往往是选择性专注,无法引导我们证入更为高级的思维状态;而在静中,潜意识能够更好更稳定地发挥作用,我们能够在本能的引导下证入更为高级的思维状态,因此要以静为基础,实证的第一步就是完成静这个任务。
观心这种实证方法,第一步也是完成静这个任务。观心入静是通过观察念头的生灭实现的,而念头的生灭并不容易被我们观察得到,因为我们平时都是生活在各种念头的相续性中,杂念纷飞,习惯于走神,根本无法观察到所有念头,这就必然导致刚开始使用观心方法进行实证的时候往往觉得很难,必须非常专注才能看到所有念头。从实证角度出发,这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这种专注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正是通过专注的方法证入高级思维状态的,只不过刚开始观心,我们的专注往往是被迫的,是住于警觉心的专注,而不是自然的专注。这种专注将形成专注的静。静都是有所住的,都是住于某种观念,这里的静是住于警觉心,是专注于警觉心的静。
由于实证必须在潜意识引导下才能完成实证任务,习惯是形成潜意识的一个因素,我们很多人习惯于把入静等同于睡觉前的入静,这就必然导致在观心中,不知不觉中加入睡觉前的那种引导入睡的放松入静的观念,从而进入一般的非专注的静。
这两种入静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有以下不同:
专注的静:这种入静方法根本目的是为了形成专注,念头仅仅是引导我们进入专注的一个工具,因此在观心的过程中侧重于专注,侧重于培养发现念头的警觉心,而不会加入排除念头的观念;这种方法在操作中,一旦发现自己有静的体验,往往会马上发现这种对静的美好体验也是念头,因而能够马上排除静的体验,直至无法形成静的体验,无法形成一般的非专注的静。这种方法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始终是非常紧张、忙碌、专注的,而没有享受悠闲的观念。总之,专注的静在操作中有四个要点需要掌握:
1侧重于警觉心的专注;
2没有排除念头的观念;
3没有或无法形成静的体验;
4无轻松感觉(操作过程比较紧张繁忙)。
非专注的静:在观心的过程中加入排除念头的观念,而排除念头目的是为了达到静;也就是说是为了入静而发现念头,排除念头;这里的静有静的体验,是喜欢静、住于静;这种方法在操作过程中是比较轻松、放松的。总之,非专注的静有以下几个特征需要我们注意和警惕:
1具有入静的观念(发现念头和排除念头的目的是为了入静);
2具有静的美好体验;
3操作比较轻松。
以上两种入静的方法虽然不同,但基本都要经历以下观心过程:
A 思维方面走神频率高,幅度大,易发现;
觉受方面厌坐,苦受多;
频率高指的是次数多;幅度大指的是每次走神绵延时间长;
这个阶段的观心受外源性思维影响较大。我们平时生活在繁杂忙碌的事务中,这些事情比较重要,有较强吸引力,我们总是不知不觉被这些事情牵着走;同时由于长时间生活在这种思维状态,思维惯势同样迫使我们习惯于展开联想,无法及时发现和斩断思维的相续性。这两方面的原因都导致这个阶段的实证呈现走神频率较高,绵延时间较长,不喜欢实证,比较痛苦等特征;
B 思维方面走神频率低,幅度小,难发现;
觉受方面乐坐,苦受少:
这个阶段的观心受内源性思维影响较大。这类思维里面最难发现的是主观意愿性思维,比如我们希望入静、希望实证突破、希望尽快摆脱痛苦等。由于这些都是我们所希望的,因此往往无法发现这些也是念头,是导致我们无法住于思维本体的干扰性因素。
C 进入非专注的静或专注的静:
实证是在潜意识作用下实证的,而习惯是形成潜意识的常见因素,这就导致我们很多人往往容易把生活中的习惯带到实证中,由此产生很多问题。观心也是这样,我们很多人对睡眠前的放松入静非常熟悉,已经形成牢不可破的习惯,这就必然导致在观心实证的时候,不知不觉中习惯性地把入静当做了睡眠前的放松入静,由此自然进入一般的非专注的静。
如果能够始终按照思维本体学实证要求的观心方法进行,就能进入专注的静。
非专注的静:有静的体验,较悠闲,有乐受;无法发现其他念头,难以继续观心实证;
进入这种静,有的人被这里美好的静境吸引,因为是乐受,观心能破坏这种乐受,所以潜意识追求乐的本能这时候发挥作用,不愿意放弃这种乐,不愿意继续观心;有的人进入这种静境后,由于观心形成习惯,能够继续观心,但因为在观心中错误的加入排除念头的观念,逐渐形成排除念头的习惯,这就必然导致其他念头无法升起,住于排除念头这个观念,这也是一种静;由于这是住于一种观念,而且这种观念是自己希望的观念,因此非常难以发现,导致不知道该怎样继续进行观心实证。
专注的静:无静的体验,较繁忙,无乐受;念头少,能够及时发现,能够继续观心实证;
这种静由于是建立在专注的基础上,同时由于各种念头非常多,因此这种观心方法比较繁忙,我们往往疲于应付这些明显的和隐蔽的念头,因此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心,进入警觉心形成的静中,这时候念头也很少。同时由于警觉心非常强,这时候往往能够发现警觉心也是一个念头,也是需要破除的。这里的观心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警觉心破除后,其他念头重新升起,但警觉心随即升起,其他念头又消失了;就这样,随着警觉心的生灭,其他念头和警觉心象猫捉老鼠一样交替出现。
第二阶段 观烦阶段(D阶段):
形成:在第一阶段,如果专注力比较强,警觉心比较强,那么这个阶段是不会发生的;如果第一阶段专注力不够强,警觉心不够强,就会逐渐进入烦躁状态。烦躁是一种结果,是希望达到的愿望无法实现而产生的自责、失望等多种念头综合在一起形成的痛苦表现。烦躁是一种痛苦,烦躁往往导致我们无法继续进行实证。
烦躁的积极意义:由于烦躁是一种痛苦,痛苦最容易把我们追求乐的本能逼出来,而只有在本能的引导和主导下我们的实证才能获得根本突破,因此烦躁如果善加利用,是会变成实证的有利因素的。同时最烦的时候,也是最专注的时候,是专注于这种烦躁,是无法走神联想别的事情的。这种专注如果和观心的警觉心结合起来,就能很快获得观心方面的突破。
由于烦躁是一种结果,因此只要排除烦躁产生的原因就能解决烦躁。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充分认识烦躁产生的原因和积极意义,同时要提起高度的专注,警惕地观察烦躁产生的每一个念头,不能放过烦躁中的每一个哪怕是极其微细的念头。只要能够高度专注,能够把每一个念头都清清楚楚地看到,就能打破思维的相续性,无法形成烦躁。
在观烦躁的过程中,还需要培养耐心、细心和毅力,只有这样才能持续不断地实证下去。
第三阶段:稳定地住于警觉心 E~G
在上一阶段中通过观烦躁培养起很强、很专注的警觉心,这种高度专注的警觉心在这一阶段越来越稳定,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已经能够安住于这种专注。这个过程大致如下:
E:专注(作意成分大),念头很多;观心比较繁忙,比较辛苦;
F:专注(作意成分小),念头不很多;观心比较轻松
G:念头少或无;警觉的专注逐渐形成习惯,因为念头少或无,因此在习惯的作用下会寻找念头,等待念头,并很快反观到警觉心也是念头,并将因此而破除警觉心。
E和F这个地方虽然念头很频繁,但是念头不会展开成为走神;逐渐念头就很少或者没有了,这样就进入了G寻找念头、等待念头阶段。
进入G寻找念头和等待念头的阶段后,念头已经很少或者没有了,但由于思维的习惯,仍然继续寻找和等待念头,最后会发现自己住于警觉心,发现警觉心也是念头,发现等待和寻找也是念头,于是破除寻找和等待的念头。警觉心、寻找、等待等都属于希望性念头,这些念头破除后就进入下一阶段H住于思维本体的阶段。
C和G的比较:这两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是念头很少甚至没有念头。但C静中的无念头是因为住于“静”这个念头,导致其他念头无法升起;G这个地方是住于警觉心,是一种专注,正因为是专注,因此没有静的体验,丝毫不会感到静,这一点在C静中恰恰相反,C静中能够体验到静的美好。
第四阶段:普遍性专注的形成(住于思维本体)H
在第三阶段,高度的稳定的专注已经形成,但这种专注是建立在某种观念上的专注,是住于警觉心的专注,并不是普遍性专注;到了本阶段,由于破除了警觉心,思维不再住于任何观念,念头重新活泼。
由于专注已经稳定形成,因此不需要特别提起专注,这样实证过程就变得很轻松,不再有任何实证观念,完全是轻松松松的生活。
同时由于专注力很强,因此任何念头都能被轻松发现,任何念头都无法展开相续性思维,这样就会出现一种之前你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现象:任何念头刚出来就会马上自动消失,不需要加入任何让其消失的观念,丝毫不会展开相续性思维;这些念头之间没有任何因果关系,彼此毫不相关;这种现象的出现标志着我们已经能够安住于思维本体,标志着观心任务已经完成。
在这个阶段,由于专注已经形成,思维的相续性被打断,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身体觉受是和思维相续性一一对应的,当思维相续性被打断后,身体觉受彻底消失,我们无法再体验到
身体的存在感,身体上所有的病痛在这个阶段统统不能发生任何作用。
第五阶段:观心的主动与自动两种转归
我们通过观心的方法住于思维本体后,最终将主动或自动证入两种不同的思维状态:
主动转归:有的人在使用观心这种方法进行实证的时候,往往认为不断出现的念头是一切问题的根本,他们把念头当做了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于是在观心实证中,他们不断地放下念头、断除念头。这种错误观念悄然发生作用,逐渐形成潜意识,左右我们实证的方向,以至于在住于思维本体后,这种观念仍然继续悄然发生作用,引导我们主动地证入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阶段。在思维衍生状态的高级阶段我们仍然被这种断除念头的错误观念所左右,进入一个个断除念头的观念里。
自动转归:有的人能够深入学习理论,知道念头其实是一种结果,是执着心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使用观心这种方法的过程中,念头仅仅是一个所观察的对象,就像我们观察树叶飘落一样。我们的思维本体包含有一个我们不容易觉知的念头“我”,其他一切念头都是建立在“我”这个念头的基础上。
我们所有的思维活动可以归结为两大类:我看见念头和我跟着念头跑。一般人的思维活动都属于“我跟着念头跑”,而观心属于“我看见念头”,因此,当我们能看到念头的时候,说明我们是住于“我”这个念头,是住于“我执”;当我们跟着念头跑的时候,是住于“我所执”。正是因为以上原因,在观心实证中,我们只要看到念头,就能够完成住于思维本体、住于“我执”的目的,念头在这里是一个检验我们是否住于思维本体的指标。
由于“我执”没有排除,念头产生的基础没有消除,因此念头是不可能断除的,是不可能没有的。如果我们发现找不到念头,念头没有了,那肯定是我们住于某一个念头了。只有当我们能够持续不断地看到念头的生灭,才能说明我们是住于思维本体,是住于“我执”的。
在住于思维本体后,我们不需要做任何主观方面的努力,因为只要你打算做什么,无论你的主观愿望多么美好,你的一切努力都将让你住于某种思维内容,因此你的任何努力都是错误的。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住于思维本体,看着念头的生灭就可以了。当合适的外因突然到来打破这种状态的时候,“我执”将被消除,只剩下思维根本状态,我们将因此而证入思维根本状态。
观心常见问题:
我们绝大多数人因为生活在错误的观念中,生活在这种思维状态,无法跳出这种思维状态来观察这种思维状态,不可能发现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问题,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在观心的实证操作中未免会发生很多问题:
1误把住于观察对象当做观心: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初学者身上。由于刚接触思维本体学,了解到我们平时处于心散乱状态,需要培养专注力,需要让心专注于某种境界,用这种方法破除散乱心。他把这种方法当做了观心。其实这是观事,是观景,是住于思维的对象、思维的内容,而不是观心。
2将心灭心:有的人平时生活非常忙碌,各种杂事纷纷扰扰,异常烦乱甚至痛苦。他们迫切希望摆脱这些杂乱的生活,迫切希望摆脱这些痛苦,于是他们认为只要灭掉念头就可以彻底摆脱痛苦了,因此就想尽各种方法破除念头,不让念头起,把思想压得死死的,往往也能达到不起念头的状态,“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就是这种状态鲜明的写照。这属于压制念头,是住于“断念”这种观念。
以上两种情况可以做一个比较:
第一种情况因为过分专注于观察对象,用心过死,不活泼。虽然这种方法也能进入高级思维状态,但在这种状态同样需要住于某种观念,用一种观念防止其他念头出现,也属于“压制念头”,因此不自由、不自在,不是我们所希望的理想生活。
第二种情况属于“断念”,是住于“断除念头”这种观念,这属于静。但在现在这种低级思维状态,由于受“静极生动”这种“极变”规律的支配,你是不可能始终处于无念的静中的,到了一定时候一定会重新动起来,一定会重新烦乱痛苦。
4 将心求心:有的人生活比较清闲,并逐渐习惯于这种清闲幽静的生活,能够主动远离烦乱的生活,寻找清静的境界和悠闲的工作,比如一个人住在清静的地方,种几棵修竹,练一练书法等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追求“静”这种心境和观念。由于执着地追求“静”,也能使其他念头不起,产生一种清明的境界,使人精力充沛,精神愉悦。由于经常处于这种境界,这些人的气质往往超凡脱俗,清静淡雅。
5 将心待心:这种人也的确在实修实证,而且有一定功夫,他能清楚地看到念头和念头之间的距离,但由于过分执着于断除念头,总是紧盯着念头的生起,想尽一切办法消灭念头;这种人能够证入高级思维状态,但因为是住于思维的某种观念、内容,因此无法回归思维根本状态。 这也不属于观心,而是住心,住于心的某种观念、内容。
6 某些念头无法及时发现:
某些念头无法及时发现,结果导致不知不觉中住于这些观念。这些念头往往有以下几类:
A 希望性念头:我们总是生活在各种美好的希望中,因此从来不会把这些希望当做念头,因为我们在潜意识中总认为念头是不好的,只有不好的思想才是念头,而希望是美好的,希望不应该是念头;但在观心实证中,思维的任何内容都是念头,都是需要及时发现的。
B 外界信号: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等等一切外界信号全部都是思维活动的内容,都是念头,都需要及时发现的;
C 身体上的觉受:身体觉受的存在,是和思维相续性状态一一对应的,思维相续性就是各种念头的相续发展状态,因此身体任何觉受都是念头,都需要及时发现;
我们很多人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无法发现这些习以为常的念头,导致找不到念头,发现不了念头,无法观心。
7 错误地加入排除念头的观念:
由于层出不穷的念头导致我们无法形成普遍性专注,我们往往会把念头当做根本问题,因此在观心实证中总是不知不觉加入排除念头的观念,结果导致住于排除念头这个观念中而无法回归思维根本状态。
8 错误地认为专注比较轻松清闲:真正住于专注中的人并不会感到清闲,只有入静的人才会体验到静的美好,因此一旦发现自己体验到美好的静或其他境界的美好,要马上提醒自己此时已经失去专注了;
9 观心中出现的任何画面都是念头,要及时觉知这种类型的念头;
10 在观心过程中,当观心比较专注的时候,身体会慢慢变得挺拔有力,这是专注开始升起的表现,但同时对这种身体表现的觉知也是一个念头,要及时发现这种觉知本身也是念头;
11 错误地把平心、宽心当做了观心:有的人在生活中对各种不顺心事情能够自我安慰,善于自我开导,使自己处于平心静气的状态。这不是观心,这是一般的自我安慰。
12 有的人能够通过观察心情变化引发的一些列反应,达到平心静气甚至专注的状态,这种方法属于培养专注,是对观察对象、思维内容的专注,而不是观心的专注,比如你在生活中被人臭骂了一顿,你很生气,这时候你就仔细观察这个生气的反应,观察升起引发的心理和身体的各种微细反应,并通过这种观察逐渐培养起专注,当专注形成了,心情也就平静了,因为一切情绪方面的反应都是思维相续性的表现。
观心详释图: 学习雷锋,好好回帖! 很经典,收藏了! 楼主很有经验啊! 楼上是GG还是MM啊? 信楼主,考试不挂科! 楼主最近很热情啊! 不错的帖子,值得收藏!
页:
[1]